插画家官纯及其为李宁创作的 “飞翔的小鸟”系列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中国的国货品牌都有渐渐复兴的趋势,完成了一个个华丽的转身。从早前被新裤子乐队拉回大众视野的“ 国货风” 穿着:海魂衫; 回力,飞跃鞋等,到日前的老牌自行车品牌“永久”推出的复古新品,这些老牌子国货似乎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时尚的代言词。而担任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主火炬手,获奖无数的昔日“体操王子”李宁自创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运动品牌更是其中的代表 。李宁深谙当今很多国际运动品牌和艺术家跨界合作的大趋势 。如同本站早前介绍过的艺术家Kehinde Wiley 与彪马品牌合作联合推出南非世界杯预热鞋款; 耐克推出的世界杯主题艺术家合作系列; 匡威邀请诸如寂寞夏日主唱邓裴等音乐人为其设计限量版帆布鞋; 法国著名女性涂鸦艺术家Fafi与阿迪达斯合作推出的 2010 春夏系列等跨界合作一样,李宁也邀请过多位艺术家为其运动品牌设计产品。
在李宁品牌成立20周年之际 ,李宁完成了品牌的重塑,将之前有模仿痕迹的标语“ 一切皆有可能”更换成“ Make The Change”,并重新设计了标识,将眼光更多地投向90后消费者。同时,李宁再度与9位新生代艺术家合作推出了限量产品 ,并将在北京,广州,成都等地与艺术家一起举办20周年巡展 。这次合作的9位艺术家涵盖了多个创意领域,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深受时下当代中国年轻人喜爱。
这些艺术家包括:参加过大声展(大声展是由担任《北京新声》主编及设计的平面设计师欧宁担任主策划,曾经与邵氏电影合作电影展映,以借质和重构为显明特征,体现当代都市文化的多媒体艺术交互展 ),画风欧美,拥有“ Miss Egg” 品牌的上海先锋插画和动画制作达人官纯 ( 绰号“ 鹌鹑蛋 ”)。她在李宁的鞋履上绘制上飞翔的小鸟以表达年轻人渴望自由,对探寻未来无限可能的向往;作品充满不确定性的80后艺术家高海清,此次他为李宁创作了名为“进化之眼”的设计,大面积地运用了撞色和类似 Garage 风格的抽象图案;香港著名的玩具创作人及插画师Tim Tsu。他成功创立了Da TeamBronx 品牌 ,并于2004年参与了在法国 Colette 举行的玩具创作展览,以及担任 " Toyzworld Exhibition" 的客座演讲嘉宾。目前他更尝试了新的玩具创作形式,将真钻石镶嵌于玩具上。他以太空为灵感来源,为李宁设计了颇具太空感的蓝色印花卫衣和漆皮运动鞋;以小“ I” 玩偶为展览主题进行全球巡展,作品涵盖服装,唱片设计,独立影像,杂志等的跨界设计师汪钰伟。他设计的眼角上挑的“像一只自尊的番茄,拒绝别人说它是柿子”的平台玩具“I, WZL”获得玩具界,尤其是潮流界的欢迎。这次他让小“I”出现在了李宁的运动服饰上;我很喜欢的新锐漫画家宋洋。他的作品独具一格,尤其是其笔下创作的女孩,造型妩媚性感又不失天真,将诱惑表现的恰到好处。为了这次跨界合作 ,宋洋将自己的生活添加于设计中,当然还有那些必不可少的女孩儿们;由匡峻、谭天帏、刘展三位年轻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创作小組Unmask。他们曾于2007年被评为“年度青年艺术家”以及在2009年被媒体评为最有潜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们擅长将自己的形象融入创作中,设立一些虚拟偶像与观众对话。为了表现李宁从创立一路走来经历的岁月以及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Unmask设计了表现国家自豪意识与品牌意识共存的系列产品; 被誉为能夠掌握“广东当代艺术话语权”的“新锐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80后艺术家方亦秀。他的作品擅长运用符号来表达内涵。将各种形象变成形式化的符号,这些形象从动物到植物,从椅子到建筑,它们又被一些装饰主义风格的线条所环绕和连接,构成一个纯粹的符号世界,被称为“分泌式”创作风格。这次的设计也不例外。他采用了如眼球般的符号来表达物种进化的过程; 作品大多描绘一些時尚,娇艳,拥有一张大红唇的女孩,用卡通化的造型,迷幻的色彩表现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新锐艺术家杨纳。画面质感如瓷器般光滑,透明。她将女孩们迷离的眼神和陶醉的表情表现在李宁的产品上; 以及苏焊光Alex So。他是中国广州摄影网络杂志COLDTEA的创办者及 N-G影像触进社创始人,活跃于网络和时尚传媒的摄影家。这次他用不同形状大小的图形以及滑轮堆砌成不同的图形,为李宁的产品赋予了“变化和力量”的主题。
一直以来 ,李宁品牌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时,也比较重视设计。与其他本地运动品 牌相比,的确已经算做的不错。它的国际客户包括了西班牙篮球队等。但与其他国际运动品牌一比较,它的有些设计陷入了不中不洋的尴尬以及没有形成自己品牌的风格。很多年轻人认为李宁的产品很“山寨”。但自从与艺术家开始进行跨界合作以来,不论这样的合作是出于市场盈利考虑,还是真的热爱艺术,李宁的产品开始呈现出走向国际的巨大潜质。这次的20周年巡展的创作,表现了中国年轻人潮流圈尤其是90后中国年轻人的时尚品味以及介绍了一些目前业内很活跃的中国新兴艺术家。对这些年轻艺术家而言,这次的合作也是让大众将其作品与姓名对上号的一个好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改变了其中一部分艺术家“作品红人不红”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