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的虽然在制作和发行上打着“草根”的旗号,但相对小众的观影经验难免会导致“被精英”的危险(或企图)——最终造成一种叙述形式上的“体面”,大多数独立影像作品都有此特征。而另一部分作品虽然从拍摄方式到演员选择上依然具备“独立”特质,但遵循了传统的戏剧冲突模式,同时其制造出的纪实氛围也致使叙事不再“ 体面” 。彭韬导演的《血蝉》可以被划分在后者的范畴里。
彭韬1974年生于北京,200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同年用35毫米胶片拍摄了20分钟的短片毕业作品《再见童年》; 2007年,他一改《再见童年》中温暖怀旧的情怀,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拍摄了高清长片《血蝉》,并凭此片在多个国际影展上获奖。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湖北,讲述了骆江和桂花夫妇买了一个名叫小蛾子的女孩为他们乞讨赚钱 ,却发现她患了血蝉疮,腿不能走路;后来他们在遇到了一个叫老杨的人,带着一个叫杨小春的男孩乞讨。深夜,为了摆脱这些大人的控制,小春背着小蛾子逃了出来。
虽然大多数导演不会喜欢被拿来与别人比较,但《血蝉》的确会让人想起李杨2003年的作品《盲井》:强烈的纪实感和戏剧冲突,优秀的台词,以及紧凑的现场调度,都让两部影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两人甚至在接下来的作品中都走了类似的道路:李杨的《盲山》和彭韬的《流离》都将镜头从之前的因生存而凶险的人性转向女性话题——虽然于保持戏剧元素的同时在叙事上增加了许多社会符号和情感细节,却失去了之前的生猛与犀利。
本周六,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将免费放映《再见童年》和《血蝉》,导演彭韬将亲自到场与观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