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开始举办的北欧纪录片电影节(Nordox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已经连续在北京举办四届,今年冬天,斯堪地纳维亚的纪实影像将再次降临京城。而在影展正式开幕之前,主办方将与即将开始的 “ 789艺文节” 联手,在五道营胡同的闲散时光咖啡馆放映三部在去年影展上放映过的片子。
本周六率先登场的是由瑞典导演克里斯蒂安•佩德里(Kristian Petri),扬•勒德(Jan Roed)和约翰·索德伯格(Johan Soderberg)联合拍摄的《东京噪音》(Tokyo Noise)。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倒不如说是一段用影像构建的实验乐章:摄像机在喧闹的东京市区和宁静的富士山游走,在这座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里,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细节逐渐暴露出来。正当观众对镜头所呈现的“真相”开始怀疑之时,导演搬出了荒木经维(Nobuyushi Araki)和日野茧子(Mayuko Hino)的影像,配之以兹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 (Zbigniew Karkowski) 的噪音作品,将整部作品的从“框架”里的现实中抽离出来,重新定义了最初的实验本质 。作为导演之一的索德伯格与中国独立艺术圈还有一些渊源 :早在2007年5月 ,他就在北京的两个好朋友酒吧与多媒体艺术家盛海联合展映了各自的影像作品; 同年 6月,他还和White ,FM3和718等北京实验乐队赴西班牙参加了声纳音乐节(Sonar Festival)。
相比之下,另外两部影片则更为贴近传统纪录片的定义。丹麦导演乌里克•维尔(Ulrik Wivel)同时也是一名摄影师和舞者,他用整整八年时间收集拍摄素材并制作完成的纪录片《罗斯基勒音乐节》(Roskilde)将这个历史悠久的摇滚音乐节以“个人史诗”的方式呈现在了人们眼前。“就像我的舞蹈生涯一样,”他说。“罗斯基勒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中。”和那些偷懒耍滑的导演将摄像机摆在舞台下连续拍摄三四天相比,维尔在记录音乐节现场上不可谓不敬业——不过音乐节每年才举行一次,这样说起来八年也还算正常。连他自己都承认“加起来其实也就拍了三四十天吧”。
虽然我是男的,但这并不妨碍我理解挪威导演哈恩 • 麦伦 ( Hanne Myren ) 的纪录片《女孩》(Girls)中主角们的心情——毕竟我们都记得自己青春期时是如何热衷于拉帮结派(虽然对男孩来说,最后的解决方式永远是打架 ,可后来发现越来势汹汹却越打不起来)。片子讲的是一群中学女孩的故事,说起来也没什么大事:友情,背叛,心机,以及扑鼻而来的青春气息——你们都看过《美国派》(American Pie),就那点事儿。
热热身吧,好戏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