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没有类似中国“清明节”的专门日子。现在,追思和怀念逝者在丹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是很纯粹的一件“私事”,但其中所体现的丹麦文化特性和人文情怀同样让人感动。
在有的国家,人们会聚集在公共场所纪念逝者、表达悲痛。但在丹麦,公开表现悲痛的做法并不被提倡。在公共场合哭泣,哪怕是在教堂举行葬礼的时候因悲伤流泪都被认为不合适。虽然一些老的传统正在复苏,但大多数丹麦人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纪念逝者,大众化的集体祭祀习俗在这里并不流行。
据丹麦民俗档案馆负责人埃尔塞·马里·科弗德介绍,丹麦在1770年有了万圣节,在这一天老百姓通过一些特别的习俗纪念逝者,如准备一些特定的膳食或者去教堂参加纪念仪式。19世纪,丹麦人去世之后会有为期3天的纪念活动,从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丹麦人倾向于将逝者安葬在无名公墓。大约在30年前,人们开始将逝者安葬在私人墓地里,祭祀方式也开始趋向个性化。
对于丹麦人而言,追思逝者无需一个固定并公认的时间,而丹麦墓地的社区化管理客观上也给人们提供了便利。步行可至的距离,公园式的规划,在某个周末假期或是茶余饭后,带上一束逝者生前喜爱的鲜花 ,就能倾诉衷肠 ,表达追思。许多人每个月都会去墓地看望逝去的亲人,有的甚至是每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逝者永千古,生者长追思”的道理。
由于很多丹麦人希望自己死后安葬在无名墓或将骨灰撒向大海,对逝者的纪念也就更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在丹麦人看来,情感的表达与祭祀的形式和规模无关。
在哥本哈根国家公墓,安息着丹麦历史上众多著名人物,其中就有童话作家安徒生,经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或丹麦当地人前去瞻仰献花。而在安徒生的诞生地——丹麦欧登塞市,更是随处可见其纪念雕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献花方式表达对这位童话大师的崇敬和怀念。
接受采访的延森先生出生在丹麦的一个大家庭。祖父在二战参加地下组织抵抗纳粹德国,祖母就成为一家之主并尽力抚养大3个儿子。祖母去世后,每年祖母生日这天,延森的家族都会以家庭聚会的方式纪念祖母。这个传统在延森家族已保持了20多年。“我们都很爱我们的祖母,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纪念她 ,并将老一辈的事迹和精神传承下去 。也希望下一代继续这样的传统,”延森说。
严斯是一位年轻的丹麦人,他认为,纪念逝者的方式如何并不重要,追思的对象也不一定只是自己的亲人。许多丹麦人在节假日都会去公墓为自己敬仰喜爱的逝者献花。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个性化的祭祀方式对于丹麦人来说是如此重要,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事物。对丹麦祭祀文化颇有研究的科弗德说,尽管他不认为丹麦会设定一个统一的日子来纪念逝者,但由于新媒体的涌现,同时心理学家和医生也一直强调释放悲伤的重要性,追思逝者的活动也有从个性化趋于集体化的趋势,这也很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