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opyright © 2009 - 2016 梦幻艺术网 版权所有 |
在首届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文化论坛上,一致强调——
中国电影发展重在电影文化建设
在时下各类关于电影创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中,中国电影高票房成绩背后出现的短板,以及产业化推进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屡次成为与会专家忧虑和关注的议题。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作为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电影如何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承担当代文化建设的使命,如何提高文化发展质量效益和实现电影的公共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重要课题。而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审视中国电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求中国电影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责任和使命,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来说,不仅紧迫,而且意义非凡。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电影文化论坛2011“文化建设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研讨会就是从文化建设切入,对文化强国与中国当代电影发展趋向、文化创新与当代电影创作、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讨。
正视电影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与会者认为,中国电影应该以深刻的思考书写时代精神,以民族化的表达方式铸就电影的文化品格,用鲜活的艺术形象传达电影的审美蕴涵,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电影不仅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评价的维度,在制定文化产业战略发展目标的时候,同时也面临着如何确定整个产业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指出 ,当我们把一种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表现题材进行开采时 ,应该特别注重保持文化自身的意义,不要让文化逻辑被资本逻辑随意改写,更不要让文化指数被物质指数全部覆盖。文化进入电影之后,它并不是完全与商业逻辑相抗衡、相矛盾、相冲突的元素,我们有很多非常好的文化因素进入电影后起到了提升影片商业价值的作用,进而扩大电影的市场占有。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饶曙光指出,在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有经济指标和票房指标,也应该有相应的文化指标和精神指标。相对于电影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的明显进步,比如从9亿票房发展到今年的126亿,我们的文化体系建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创意能力不足、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现实社会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缺乏主流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构和表达,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电影消费。从总体上来讲,电影文化体系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种挑战。电影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他希望,中国电影能正视问题,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中国电影需要补“文化”的课
年终岁末,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上映再一次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无论从叙事视角、叙事模式,还是从价值立场、思想理念上看,影片都为我们思考中国电影的创作态势以及文化追求提供了一个最新且鲜活的样本。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从《金陵十三钗》的解读开始,指出是否存在一种关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差异性元素或表达。当重新回到近几年的古装武侠大片,从《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到《赵氏孤儿》,这些影片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空洞,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中空状态。当中国电影以巨无霸的方式膨胀,是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软件在填充这个巨大的硬件机制。她认为,要重视剧本作为一剧之本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思考支撑剧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中国电影究竟以什么样的位置体察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它究竟有没有一种有质感的、有体认的电影表述存在。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关注中国电影文化时,需要好好解决的。
中国电影需要补“文化”的课,这不仅是指电影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文化诉求,也是指整个电影文化生态的建设 。导演尹力指出 ,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过度娱乐化、题材同质化。中国电影不缺资金,电影院也以每天8块银幕的速度在增长 。但是我们没有一种主体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是电影人的问题,也是整个文化生态的问题。导演王小帅结合自身创作实际,更加关注当下青年导演创作的问题及困境。他认为,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一些有独立性的艺术电影并没有受到市场的青睐,市场更青睐娱乐化的东西。未来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之路会越走越好,但制衡电影发展的瓶颈依然是原创力和文化生命力。培养电影原创力量,不能忽视年轻的导演,只有让年轻电影人有更大的创作空间,才能为中国电影的丰富和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冲奥”不是目标,
练好“内功”是根本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电影人坚守艺术理想和现实精神,执著于电影艺术的美学探索,推出了一批有较好口碑和艺术品质的影片,如《碧罗雪山》《钢的琴》等;另一方面,一些电影惟票房马首是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空洞的内容、明星的扎堆、娱乐至死的信条推出远离现实生活、脱离本土文化的作品,更有一些创作者以好莱坞的趣味为艺术标准,以奥斯卡为最终目标,不遗余力地寻求海外的影响力和国际电影人的承认。会议认为,加快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和传播力 ,是中国电影必须正视的问题 。但是中国电影要传递什么?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走出去,赢得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尊重,这是电影人面对的首要问题。
部分学者对中国电影片面以“冲奥”为标准的创作倾向提出了忧虑。影评人王旭东认为,过多外在因素的渗入影响着电影文化品格的提升,比如新媒体手段的推波助澜,这使得中国电影呈现出“亚洲的面貌 ,好莱坞的口味 ,整体制作风格、手法好莱坞化”的状况。他认为,以奥斯卡为标准的创作,无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更不利于化解中国电影创作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电影还是应该回归艺术本身,练好“内功”,要有创造艺术精品的意识,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也认为,中国电影,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走出去,而是应该先把国内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打造中国现代文化。这是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文化问题解决了,电影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则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创造力非常忧虑,认为中国电影还很难走出去,因为当下中国缺乏一种与国外观众对话的价值观。文化自信和文化尊严密切相关,中国电影还是应该多在提高原创力和吸收民族文化营养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