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申请免费主页  站长工具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世界 > 世界艺术 > 世界艺术 > 详细内容
西方美术史 - 巴洛克艺术(一)
发布时间:2012/4/30  阅读次数:2972  字体大小: 【】 【】【
       插上天使的翅膀,自由的翱翔于天国的壮丽与辉煌之中,呼吸着圣洁而又灿烂的光芒,在神圣的赞叹声中,巴洛克的时代步入艺术的殿堂。
  
       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这种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便开始从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佛罗伦斯等地很快遍及欧洲,人们称它为"巴洛克"(Baroque)。这个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或石头”,故而有别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强调静谧、均衡的风格。
  
       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只存在一种颜色,艺术风格在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亦是必然。16世纪末,文艺复兴一贯追求宁静与平衡的常规逐渐被艺术家们所打破,很快,整个艺术领域,包括绘画、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开始充满了运动与变化的恢宏气势,这种趋势在17世纪的欧洲进入全盛时期,直到18世纪中期才为新古典主义所取代。因此,人们将欧洲的17世纪也称之为“巴洛可时代”。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美德是所有事物里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最理想的生命是将其一生奉献用于寻找神。”这种西方传统的道德观同样作用于巴洛克时代的艺术。不论建筑、雕塑还是绘画,浓厚的宗教和道德气息处处体现在巴洛克艺术中。在教堂里,人们用金碧辉煌、雄壮华丽的建筑装饰来赞美神,体现天国的壮丽宏大;雕塑上富有动势的丰富姿态多用来表现圣徒或天使行使神迹;绘画中以大量的倾斜或对角线构图来阐释激动人心的宗教题材。并且,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往往将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集中在一起,以综合的手法合力表达对神的讴歌,样式丰富生动至极,令人叹为观止。
  
       巴洛克的演进
  
       在艺术史上,人们习惯于把16世纪80年代建于罗马的耶稣教堂(法语église du Gesù, 或église du Saint Nom de Jésus,意大利语Chiesa del Gesù)看作是第一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耶稣教堂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耶稣广场,是天主教修会耶稣会的母堂,也是全世界各耶稣会教堂的典范,由耶稣会的创办人圣依纳爵•罗耀拉(St. Ignacio de Loyola)于1551年提出建造。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基督新教宗教改革的历史阶段,耶稣会在当时天主教反新教的运动中,尤其在学校和大学中影响非常大 。他们擅长非常华丽的布道仪式,这正好与马丁•路德所提倡的新教相反,因为路德实行朴素风格的布道仪式。因此耶稣会对于教堂的建筑装饰等方面都要求宏伟、华丽的视觉效果,以渲染气氛,这无疑对巴洛克艺术的发展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
  
  
耶稣教堂内部
  
       虽然巴洛克风格最初在罗马天主教廷的扶持下以一种反宗教改革艺术的面貌出现,但抛开宗教上神学的分歧,这种富丽堂皇的歌剧院式的艺术风格仍然对人有着非凡的感染力。事实上,早期由于教派分歧排斥巴洛克风格的国家或地区也都在17、18世纪逐渐接受了这种艺术风格,并在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予以实际运用。
  
       巴洛克的先驱—米开朗基罗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 ,享誉盛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  ,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西元1475 - 1564年)就不断的尝试着在作品构图和艺术造型上有所突破,在很多作品中不断的看到他打破当时艺术界追求平稳、静谧风格,有意展露出一定的动势和倾斜的特征。虽然在美术史上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由于其时代的原因一直被人们归类为文艺复兴风格,但瑞士著名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Heinrich   Wolfflin,1864 - 1945年 )在其1888年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可》中仍然表示,米开朗基罗是巴洛克艺术的最早开创者,他连接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代,并且以他开创性的作品在两个时代都是伟大的艺术巨匠。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群之《 创造亚当 》(The Creation of Adam) 湿壁画,纵280厘米,横570 厘米 作者:米开朗基罗,作于西元1508 - 1512年间
  
       这一特点在他的西斯廷穹顶湿壁画《 创造亚当 》一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幅画取材于圣经创世纪中关于神用地上的土造人的情景,画面右上方的长者上帝,将手指向画面左下方的青年亚当,以神力创造了这位人类的始祖。画中两位主角的手臂形成了一条自右上向左下方延伸的动势线,配合山坡和布料 、衣带所挤压出的明亮背景,将整体画面作了一个倾斜的X型切割,给予这一原本庄重的题材以生命诞生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创造生命关键的瞬间,上帝和亚当两个食指之间的那么一丁点儿空隙却被米开朗基罗保留了下来,看来作者是有意让观众以自己的思想去参与、感悟这一画面的焦点了。
来源:梦幻艺术网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Copyright © 2009 - 2016 梦幻艺术网 版权所有
吉ICP备09003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