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即将在中国的北京大学召开,大会的主题是“美学的多样性”。此前,亚洲国家只有日本主办过世界美学大会。此次是世界美学大会首次来到中国,是在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热情关注的背景下,中外学者深入讨论“美学”和“中国美学”在美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的一个机会。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美学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品格? 中国美学是否能对世界美学热点问题的讨论做出贡献 ? 社会公众也会关心 ,在中国举办的美学大会具有什么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中国美学关注的重点是“ 人”而不是“ 物”,是在人赋予物的意义的层面上讨论“美”。这个“美”,是世界对人呈现出的丰富的意义。物理世界的月亮只有一个,也无所谓美,而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万般面目,却是多样的、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可以是令人愉悦的美,也可以是令人惆怅的美 。哲学家冯友兰指出 ,每个人所见的世界以及其间的事物大致是共同的,但就意义来说,随每个人的“境界”不同,而世界以及其间的事物,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不相同。人能不能在世界当中发现美,关键在于能否以自由的态度、丰富的角度来观照世界和人生。
中国美学认为,美不在外物,而在人心当中呈现的意象,这个观念体现了中国美学重视心灵的特点。这个“心”不等于与“客观”相对立的“主观”,不是被动反映的“意识”,而是具有巨大能动作用的意义生发机制。柳宗元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彰”就是显现,美因人而彰,就是人心的灵光照亮死寂的万物,使之在人的精神世界当中呈现为美。受中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也都十分重视精神的层面,重视心灵的作用。宗白华讲中国艺术,强调中国艺术是一个虚灵世界,是一个“永恒的灵的空间”,强调中国艺术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的本身”; 他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中国的工艺器物、艺术作品的虚灵化的一面,并且与《易》象相联系,更多地体验“ 器” 的非物质化的一面,与“ 道” 可以契合的一面。中国艺术家追求“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显示一种形而上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所以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说过,中国艺术常常有一种“哲学的美”,中国艺术常常包含一种形而上的意味。这种思考中国艺术的角度,是从具体的、器物的层面入手而进到无形的、心灵的层面,与单纯地考证和分析“物”的层面的做法是不同的。
当代国际美学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艺术定义问题、自然美问题、审美与日常生活问题等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带有“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方式,因而遇到了一些理论上的瓶颈。中国美学则是从意义生成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活动的 :无论是艺术品还是自然界 ,以至人生和社会的整体,究竟是美的,还是不美的,美到什么程度,关键是在它们在每个人的心中呈现出的面目。这个角度将是中国美学思想对于世界美学的一个贡献。从意义创造的角度来汲取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当中的养料,也可以为中国的美育理论和实践带来较有现实意义的启发:美育就是灵活地借助各种情境、活动、技艺来彰显事物的美、人的美、生活的美,使人更加自由、自觉地创造意义。从更宏观的范围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也不能停留于“物”的层次,还要重视“心”的创造力,积极地为“物”赋予丰富的意义。这也是美育应当在国民教育当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