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特(Goth)” 一词内涵丰富,意大利人最早把它作为问候语使用,随后它的词义便面目全非。“哥特人”指野蛮人,尤指破坏艺术作品的人。“哥特式”开始指摧毁罗马文明的哥特人建筑的一种迥异于罗马教堂的低水平线 、有垂直上升感 、看起来就像用石头砌筑的尖拱式建筑(又特指教堂);后来指具有“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
哥特式平面艺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教堂的彩色玻璃,不但具有抽象意义的装饰作用,更因为它能散发出缤纷的光线,使教堂更加显得壮丽与神秘。这些彩色玻璃,有的以圣母或使徒等人的大型独身像为图像,如沙特尔大教堂南面进口上面的高窗;有的以《圣经》题材的故事为图像,如沙特尔大教堂的地面楼层彩色玻璃。除了彩色玻璃外,还有手抄本插画,即画在羊皮纸手写书稿上的插画。这些彩绘的插画在个人用的《圣经》、诗篇集或者教会使用的《圣经》里都能看到。
虽然彩色玻璃与手抄本插画因为是平面艺术而可被视为是绘画的一种,但一般来说,真正的哥特式绘画应该是湿壁画、版画与祭坛画等。它们起源于13世纪末的意大利,然后蔓延到欧洲其它地区,其内容多样,想象力丰富,逐渐演变成国际哥特式风格,并且形成15世纪之前欧洲绘画的主要风格。
自从哥特式教堂兴起之后一个世纪,绘画艺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和席耶纳开始出现。相较于拜占庭或罗马式的绘画,哥特式绘画更具有写实风格,可见当时的艺术家显然着迷于透视法,并利用它营造出几可乱真的空间幻觉。这时期最重要的画家首推契马布耶、杜奇欧和乔托三人。契马布耶特别致力于让作品展现自然风格,代表作品是收藏于弗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的《宝座圣母像》。杜奇欧的作品源自于拜占庭风格,但已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代表作是保存在席耶纳大教堂美术馆里的《宝座圣母像》。
倘若说杜奇欧重新诠释了拜占庭艺术,那么,乔托则是改造了拜占庭艺术形式。他改变了拜占庭艺术中人物与建筑的僵化形式,赋予画作自然与写实的立体感,并将热情与想象注入其中,这是西洋绘画史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后人称他为西方绘画之父。意大利的圣方济长方形教堂有描述圣方济修士一生的连续壁画,是由乔托设计的。不过,他最杰出的现存画作是在帕度亚的阿雷那礼拜堂所画的湿壁画。这组壁画环绕并占满整个教堂的墙壁,描绘圣母的生活和耶稣受难的情节,并以最后的审判为高潮。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是《哀悼耶稣》〔图2-5〕,它已成为悲哀情景的象征之一。
在14世纪末年,一些当时很著名的艺术家游走在意大利和法国之间,甚至英国、德国、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等地区,因此将意大利和北欧的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而发展出一种所谓的国际哥特式风格。这种风格以描写华丽的宫廷生活趣味细节为特征,风行了大约四分之一的世纪,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当推林堡兄弟所绘制的《丰饶的日课经》。
15世纪时,国际哥特式往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往南发展到意大利佛罗伦萨,演变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往北则发展到现今的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地区成为北方哥特式风格,进而演变成为北方文艺复兴运动。北方哥特式绘画的代表是扬‧范‧艾克。他改变了国际哥特式的装饰主义,在西洋绘画史中第一个把各种事物以及人物置于真实环境的光影当中,而成为法兰德斯画派的创始人。《阿诺菲尼夫妇》这幅肖像画,是他在巅峰时期的作品之一。
后期哥特式已经进入16世纪,波希是这时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虽然还看得到一些哥特式的痕迹,不过经已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强烈影响。波希的《干草战车》充分表现了法兰德斯的一句老谚语:“世界是一辆载满干草的四轮车,人人从中取草,能捞多少就捞多少”。
从以上介绍可见 ,直到15世纪末,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为止,哥特式绘画前后大约有200年的时间。不过,即使已经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依然有些艺术家坚持哥特式风格,因此在欧洲这两种风格有重叠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