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申请免费主页  站长工具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 > 详细内容
水上艺都威尼斯游记
发布时间:2011/10/6  阅读次数:778  字体大小: 【】 【】【
  无论有没有双年展,游威尼斯通常都感到兴奋。有艺术展就更锦上添花,一边看作品,一边在迂回曲折的街道里游走,找寻下一处风景,感受风俗人情。跟世界上几百个艺术博览会比较,威尼斯双年展独特的原因是源于它没有将销售纳为环节,坐落在这个无烟城内,可以全身心地期待艺术潮流涤荡身心,欣赏世界级的策展方案,感受国家馆的用心和不可缺少的当代艺术。

  这一届的双年展主题定为“Illumination(光照)”,笔者认为强调的是从艺术中得到的灵感,敏锐的观点和思维的表达 ,令观众有一个互动和通透的了解。从全世界邀请83位艺术家,再请了4位艺术家策划了4个建筑部份 ,附这4位艺术家创作部份,策展人BiceCuriger将展览打扮得高雅完整,包括画作、雕塑、照片等艺术形式,令人感到传统媒体的复兴,笔者对此深感振奋。

  总共有89个国家馆参加此次盛会,每一个国家都出尽法宝希望令观赏者留下印象和好评。笔者有幸跟泰特艺术馆的欣赏队伍一起漫游展馆,仔细聆听每个国家馆的策展人或艺术家的介绍,三天里的紧密行程,仍没有看完全部的展馆,但是大部分的馆都涉足过,获益甚多。首先笔者将此次亲历的艺术展览归为三类:

  用艺术的眼睛看时事政治

  第一类是关注时事政治的概念艺术,通常看见的内容都是用传媒角度报道的新闻方式来表达,给人相当大的距离感。用艺术本身反映不同国家的问题、社会和政治的矛盾,趣味性是其一,意义也可能更耐人寻味。推荐日本馆、以色列馆、波兰馆等。

  以色列馆以艺术家Sigalit  Landau的“一个人的地板是另一个人的感受”为主展,以装置、雕塑和物件、电影和表现艺术的手法,将个人的政治看法和哲理学转化为通俗的表达。Sigalit  Landau以死海(Dead  Sea,海拔456米以下) 为创作灵感,作品包含当地历史与地理政治的涵义,生态灾难对艺术家来说印象深刻,用水、土和盐为艺术构成元素,探索存在和生存,人民与国家的相互依存,本土与未来的课题,手法成熟,问题严肃但作品可观性高,令人深思。

  波兰馆的“ 犹太复兴运动” 主题展由耶鲁 • 巴塔拿(Yael  Bartana)的三部电影——各斯•玛丽(Koszmary   2007),穆尔•我扎(Muriwieza  2009)和扎马克(Zamach  2011)构成,“犹太复兴运动”是一个呼吁三百三十万位犹太人回归祖先原居地的政治史实。讲述被军事主义践踏出累累伤痕的这片广袤土地——以色列定居运动,犹太复国主义梦想,反犹主义,大屠杀和巴勒斯坦权利的回报。除了电影三部曲,一个新的政治运动已由艺术家成立。YaelBartana 通过实验形式的集体心理治疗,把国家灵魂融入个人意识。笔者对犹太民族历史知之甚少,不敢对作品妄下评判,但是它令人有想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肃然的波兰馆,却给了笔者莫名的感动。

  日本馆展览的标题是“TELECO汤”,蕴含的理念是“倒”汤,可以联想到水与天空的倒置,流体和容器,自我与世界.如今的日本,近几年已经被称为患上"加拉帕戈斯综合症 "Galapagos  Syndrome,本来只是用来形容日本高科技和国际市场两者之间的不兼容,现在更广泛的用来形容日本社会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的方方面面 。作品是动画装置 ,艺术家 Tabaimo 以庄子名言:“ 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 来诠释自己的作品涵义 ,把整个馆变成一格一格的小井 ,描绘自己以及所有目前居住在日本的人和日本社会 ,以仰视的姿态看不断扩大的国际社会“天空”。虽然讽刺性意味浓厚,但是作品诚实,艺术家试图用观赏者的身份来冷静看待自己的作品。

  视觉艺术仍最吸引

  吸引笔者的第二类是视觉跟感官精彩的展览,有趣好看,没有太多需要反思的东西,看完后只想直呼“好牛!”

  英国馆请来艺术家尼尔森(Mike   Nelson)将馆场变成一个大型雕塑装置。通过精心策划,把结构与空间用事实与虚拟编织而成,令观众沉浸在展览中,忘情地真实迷路,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交错。作品原型来自2003年第8届国际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此次为了英国馆的场地,艺术家进行了重编,馆外等着参观的观众排成长长的人龙,看来不等上两个钟头是进不去的。借着朋友的“关系”,笔者有幸“先行一步”,走进展馆快乐地迷路,重叠的门口,相同的布置,令人以为一直身处同一房间。

  邻近的法国馆不断传出机器声   ,名为 “   机会 ” ( Chance )   的展览 ,是艺术家伯坦斯科(Christian  Boltanski)的个展。他用作品提出反思“ 机会”和“命运”的需要,对比出生和死亡的机会机率。令笔者不期然的想:这一切是否预先设定?谁控制命运?我们的路是否已被决定?神存在与否?....。。展馆的入口处,参观者被邀请坐在木椅上,一个声音对他耳语。每把椅子用不同的语言重复同一句话——“这是最后一次?”听的人可能想到希望,也可能是不安。室内展馆是纵横交错的移动人行道,数百张儿童照片在每次行人停下来的时候有红灯亮起,发出警钟声,意味着“机会”已经挑选了一个孩子。循环重复直至永远。夜光数字时钟用来计数世界人口,左边记录出生人数,右边记录死亡人数。出生数量总是高于死亡人数!证明每天生命都在战胜死亡。在第三个房间,有一个巨大的电视屏幕,放映轮播着人脸不同的部分,按下一个按钮可以暂停图像。如果幸运,每次按下的部分合起来会看到同一个人的脸。整个展览都需要互动,题材简单,通俗易懂,反而令人记忆犹新。

  怪异的美丽,艺术就该这样

  第三类令笔者惊喜的展览,一方面令人害怕,但又诡异的美丽.瑞士馆的艺术家Thomas  Hirschhorn作品古怪而新颖。无数的手机 、芭比娃娃 、破玻璃、来自互联网的战争照片等物件都被胶纸绑在馆里,贴上一颗颗水晶。艺术家认为艺术是普遍的,是自主的。他相信艺术可以挑起对话或对抗。看完展览后令笔者百感交集,反省美与生活,艺术的用途,战争与城市生活。看来艺术家的“目的”的确达到了。

  其他馆也都各有特点,笔者感觉有些展览不完整或是感觉普通,所以一一录下。

  艺术之外的威尼斯

  撇开艺术,威尼斯是否是举办大型双年展的理想地?为了参加双年展而来的话,所需费用很高,五星级酒店会比平时高出几倍,的士船的费用从机场到城内的酒店需要100-130欧罗。笔者不推荐公共船,一位朋友体验过 ,费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酒店 !当地的交通配备无法支持参加开幕式的人数流量。晚上参加派对,碰到穿着华丽的当地人,为了上船,仪态礼貌全不顾,插队都视为当然,简直令人侧目。另外 ,整个城市已臻专业旅游化 ,可是服务质量真是不敢恭维,套用香港旅发局的广告语“您今时今日这样的服务态度不够了!”应该说给威尼斯的旅游生意人听一听。想看双年展又想省去费用,笔者的提议:不要在开幕时扎堆,晚点再去,可避免酒店、交通的附加费。

  但愿亚洲会有类似质量的双年展,令我们能够不用忍受跋涉之苦,且为民族骄傲。

来源:《顶层》杂志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Copyright © 2009 - 2016 梦幻艺术网 版权所有
吉ICP备09003575号